日军攻入南京的时间-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和时间
1.1937年日军从上海攻到南京经过哪些城市?
2.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3.几几年开始,几几年结束
4.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
5.侵华日军进入南京的时间
6.近代日军进攻中国军事路线图
1937年日军从上海攻到南京经过哪些城市?
刚好才看纪录片 淞沪会战后 从太湖南北进攻 分别攻下苏州嘉兴 在攻下无锡湖州 在攻下宜兴常州 最后以东南西南两路攻打南京 你对着地图一目了然 望纳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1、国民防守部署不力:国民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中遇难者的规模。
2、国民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
3、国民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4、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计,并成为日军残忍的对象。
扩展资料南京保卫战背景
1935年夏,华北事变发生,接着又出现一场使华北脱离中央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使国民对日本的蚕食侵略政策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开始积极地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统帅部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次日晚的第三次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
固守南京的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战役措施。11月20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百度百科-南京保卫战
几几年开始,几几年结束
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到1938年1月结束,长达六周的时间。
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人当场遇难。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28案,19万人,零散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扩展资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后,中国各地的新闻媒体经历了严重的战争灾难,影响了对及时、准确的报道与传播。
《救国时报》于1938年1月10日刊登题为《日寇的残杀奸*,绝灭人性!》的报道。首先是南京的中国各新闻媒体,因战火的迫近全部停刊迁移,记者多数撤离南京。
11月30日,国民机关报《中央日报》出版停刊号,第二日即12月1日,该报停刊。11月底,国民的中央通讯社总部、中央广播电台都撤离南京。
影响很大的民营报刊《新民报》于11月28日停刊。南京的其他民办报纸,如龚德柏主持的《救国日报》,以及《中国日报》《朝报》《南京晚报》《南京人报》等,也都在这期间停刊转移,撤离南京。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对南京实施了长时期的。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没有也不可能有中国的新闻媒体对作任何形式的报道。
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设在上海租界的华商报社遭到日军当局的压迫,或被迫停刊和转移,或被迫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因而都无法及时获得与报道的消息。
12月13日,上海日军当局在上海南京路哈同大楼设立新闻检查所,并通过英、法租界当局,通知设在租界仍继续出版的各华商报社,从12月15日起,必须在每天报纸出版前,将所有的新闻与广告稿送该所检查。
直到12月22日以前,即在发生约10天之内,基本没有发表与刊登有关的任何报道。
在南京沦陷与日军大发生前后,中国新闻媒体发生重要的变动,使得中国各地的新闻传媒对的报道,在开始阶段,遭遇了严重的困难。
百度百科—
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保卫南京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本方面在上海的不断挑衅,深感位于上海的日本驻军是对于整个东南沿海省份的巨大威胁,为了确保民国重要的 财税 来源和工业基地,国民 军事 委员会 决定 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让中日战争获得 国际 间的注目,并希望借由国际压力逼迫日本停止华北的进攻。
8月11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下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和第八十八师投入上海,向上海的日本租界发动进攻,随后因作战不利逐渐自各地加运部队至上海;随后因战局僵持,中日双方均调集大量军队投入这一战场。国民前后共计投入70万部队,日本方面亦前后增援30万兵员左右。日方从战局僵持到后期登陆杭州湾取得战场主动权,最终取得淞沪会战全面优势。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国民革命军在面临前后夹攻因此下令全线撤退,10月末决定迁都,11月,仍留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也移至武汉。
至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向华中方面军下达“临命600号(统制线)”,规定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区域为苏州、嘉兴连结之线以东,只扫荡上海附近之敌,不准进取南京。
11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 命令 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在未报请日本统帅部批准的情况下,下令日军兵分三路进犯南京。
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
11月13日,日军舰15艘入长江。
11月20日,国民正式宣告移都重庆。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任职命令24日才发表)。
11月22日,正式向参谋本部呈报,主张“必须攻占南京”,并表示“方面军以现有的兵力不惜付出最大牺牲,估计最迟在两个月以内可以达到目的”。
11月24日,当时南京城防工事亦稍有规模,据一般估计,均可守一相当时期,而各方且又相信苏嘉线工事可能发生作用,故各机关及私人撤退,无一定,及至京沪战事急转直下,若干人已无法撤退。制定《第二期作战大纲》,决定12月上旬进攻南京。日本参谋本部下达“大陆指第5号(第二统制线)”,废除临命600号统制线,华中方面军之作战区域扩大到无锡、湖州一线以西部分地区。
11月28日,随着无锡、常州、广德的沦陷,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南京追击。
南京保卫战战役过程
序幕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是日,日本参谋本部据的要求,下达大陆令第八号:“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其后,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
12月4日,在句容以东40里的地方,在江南灰色阴沉的冬日中,日军便衣侦察队与国军前哨部队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南京作战战从此开始了。
12月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在几处阵地上甚至出现国军全部打光的壮烈场景。
12月7日,日军兵临城下,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战略要地相继失陷。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一线防御阵地。
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卫戍司令部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于城内各要点赶筑准备巷战的预备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另以刚刚由镇江撤入南京城内的第103师及第112师由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指挥,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
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16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第13师团兵步第103旅团长山田指挥的步兵3个大队、山炮兵1个大队),从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日军第10军的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成千成百的中国士兵在没有长官指挥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躯阻挡敌人。
撤退
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在的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 指示 的电报,当蒋介石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及命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2] 是日,日军第六师团先头部队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的一刻。
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日军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大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继撤退的电令(蒋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
本来南京国军司令唐生智在战前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并没有控制船只。但是唐生智突然在12月12日下令阵前撤退,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其所制订的撤退毫无可行性可言,并且根本就没有安排撤退船只,并且在撤退安排上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也没有人 通知 担任督战任务的第36师。结果第36师为了阻止国军各部队撤退,双方还发生了交火。马嘶人喊,人员嘈杂,伤兵勉强拄着棍子也跟在后面。码头上的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就是没有船。幸亏第74军司令俞济时有路子找了1艘小火轮1次可以装300多人,经过12日1夜的忙活拉走了第74军的5000多人(后又有2000人归队),第88师第264旅的辎重营在下关控制着一批木船把第88师抢运出去2000多人,教导总队突围4000人,第36师突围3000-4000人(60年祭专辑给出的国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
溃败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国军将领的提前逃跑更加重了撤退的混乱。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4艘)也于12日夜驰去大通,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代司令萧山令(唐生智撤退后由萧山令代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指挥未渡宪兵,辗转冲杀,终以弹尽援绝,力竭阵亡,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抢掠、等战争罪行。
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南京保卫战战役结果
中国方面
中国方面军人约五万
萧山令()
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30万人丧生。
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国军高级将领:
萧山令:南京卫戌司令,1937年12月13日牺牲于南京下关。追赠陆军,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9]
罗策群:第159师副师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高致嵩: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追赠陆军。
朱赤:第88师262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
易安华:第87师259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南京莫愁湖。
李兰池:第57军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太平门。
司徒非:第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姚中英:第157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谢承瑞: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团长12月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关,在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后追赠宪兵。
(以领尸骸无一从南京城中运出)
南京保卫战殉难的中高级军官人数为47人。
日本方面
南京保卫战打死日军三千余人,打伤九千余人,合计毙伤日军一万二千余人。
南京保卫战战役影响
南京保卫战与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国民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中遇难者的规模。
其实,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 教育 ,各社会团体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但实际上,国民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并没有详细的。滞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助意识。造成这种状况与国民的宣传误导有很大关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及国民表现出坚决抗战的高调姿态,并配合相关的举措和宣传,给民众留下了国民坚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当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告京市民众》中称:对于南京地方,“已设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文武机关及全市民众作守土自卫的打算。”此后,官方相继报道了蒋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言论。在坚守的表象之下,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对于如何安置和保护在宁市民,国民却没有详细的。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各机关大多忙于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南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
在侵华日军中,数十万军民被日军,其中中国军人大概在7-9万人。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被俘虏、被,与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民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蒋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却高调表态要死守南京,实际上是对参战部队做“遗弃性处置”。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对万一城陷之后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也考虑不周。他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 口号 ,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按照唐生智的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死地”形成了,而“后生”则为泡影。加上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计,并成为日军残忍的对象。
侵华日军进入南京的时间
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中国历史有记载的战争有5次
即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最早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当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由于自身国土的限制,导致日本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于是便制定了侵略朝鲜继而在侵入中国东北的“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本多利明(1744-1821)所著《经世秘策》、《西域物语》、《经济放言》等,均属经世策论。其海外发展论的基本点是建立在类似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所谓“万民增殖”基础之上。他认为两对夫妻在33年间可繁衍子孙79人,人口增长率为19.75倍。而日本土地有限,产品不多,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其出路只有效法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因此,极力主张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认为这是“国君天职”,并提出富国四大急务,其中开发属岛尤为重要。
本多提议开发的属岛,范围很广。除日本周边诸岛,如?夷、小笠原群岛外,还有鼓岛、马绍尔岛,甚至主张“将日本国迁往堪察加地区,赐与本国之国号,使居馆并置郡县,命诸有司抚育附属土地,自东洋所在之近岛逐次开发,并渡海开垦海上多数岛屿,借抚育、交易以获致土人信服,悉皆成为我国国力扶植之土地。”1继本多利明之后,进一步发展其“海外雄飞论”的代表人物则是佐藤信渊。佐藤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征服论”,其代表著有《西洋列国史略》、《防海策》、《天柱记》、《垂统秘录》、《混同秘录》和《经济要略》等书。
佐藤进而提出“中国征服论”。《混同秘录》中对此作了十分具体说明。他首先明示日本之所以以中国为最适宜的侵略对象的根据,并切望首先进军满洲以开侵略中国之端绪。为达到此种目的,日本可将全国划分八个地区,并在对各地区的地势、人口、产业等条件及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各地区向满洲以外地区进攻的最佳方案。其侵略步骤,先从满洲开始,随后,自朝鲜攻向北京,再向华中、华南等方向推进。如是,“数十年间中国全数底定。”中国“既已划入版图,其他如西域、暹罗、印度等国渐慕其德,并畏其威,必将隶为臣仆。故由皇国统一世界万国,并非难事。”为此,他建议应及时研究增强兵员及制订动员。
近代日军进攻中国军事路线图
日本进攻中国主要分两线,一线从东北向华北进攻二线从长江口向南京及整个华东地区进攻;
在拿下华北华东后日本又在最短时间内南北合围消化掉中原地区。
扩展资料: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之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开启了淞沪会战。
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在南市放火连烧9日,军民死伤无数,上海5255家中国工厂被占,损失超过8亿元。
12月13日,日军攻下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在6周内烧杀*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内几乎无中国人的惊人局面。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并在城外制造数起屠村,其中有数名五岁小女孩被奸杀掏心生吃,令人骇然。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蒋介石决定花园口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日军还在苏北决运河大堤,致使苏北数县成为泽国。
9月,日军汇集5万余兵力,分25路进攻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连续烧杀*掠两个月。
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
1939年2-6月,日军相继攻占海南岛、南沙群岛和汕头等地。
7月,日军用14万兵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长达两个月的9路围攻,打死打伤我民众15万余人,粮食被焚劫一空。日军还乘晋察冀边区*雨成灾之机,决堤淹没1万多个村庄,使300万人沦为灾民。10月,日寇2万多人分12路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1月,日军攻陷南宁。
12月,日本与汪精卫在沪签订把中国完全变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兴关系调整要纲》,其主要内容为:将东北割让给日本;绥远、察哈尔、山西北部、华北、长江下游和华南岛屿由日军长期占领,中央至地方由日本监督;伪军警察由日籍教官训练;伪经济由日控制;一切由日开发;禁止一切抗日活动。
1940年5月,日军对重庆城进行了20多天的轰炸,死伤者无数,半个山城被炸毁。
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军逐步把主力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动用50多万兵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再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导致我八路军官兵伤亡10余万人。
1941年1月,日军包围冀东丰润县潘家峪村,焚烧该村全部房子,集中和烧杀1340多名村民,类似的在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比比皆是。6月,日机夜袭重庆,在较场口防空洞内躲避轰炸的3万多居民窒息而死。
8月,日军集10万以上兵力,用“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晋察冀北岳区进行空前大“扫荡”,烧毁我房屋15万余间,抢掠粮食5800多万斤,残杀虏掠我国同胞2万余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华日军用来对付我抗日根据地,频繁向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千人以上的“扫荡”达170余次,投入兵力共达83万。
1942年春,日军在冀热辽区,自古北口到山海关约200多里的长城两侧,承德、密云、迁安等9个县内制造无人区,使大片土地荒无人烟,近50万中国人过着非人的生活。5月,日军五万兵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1943年秋,日军以4万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县平阳村一带疯狂扫荡87天,中国村民700多人,烧毁房屋5000多间。
1944年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至8月先后占领郑州、长沙、衡阳等地。9月,日军发动柳桂战役。
12月,日军攫取了大陆交通线。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