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公园史铁生_地坛公园史铁生拍照是在哪个门
1.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969年去延安插队的史铁生,因病回到了北京在家一直修养,从而走上了写作这条谋生谋爱的这条路。
21岁生日后的第二天史铁生就住院了,检查出问题在脊椎,慢慢地双腿也开始麻木肌肉开始萎缩,到年底时双腿就彻底不能行走了,史铁生不得不接受大好的青春年华将在轮椅上度过。
他曾多次想过自杀,想一了百了,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在友谊医院一次一次都把他救治过来,在母亲一次次小心翼翼的照顾,他发现他母亲每日没夜的为他的事情操劳着,每次自己推着轮椅去那母亲都在悄悄地跟着,暗地里保护着自己。
数次他都发现母亲在角落悄悄的抹着眼泪,这时他才从自己的痛苦中发现,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样她应该比谁都痛,母亲的头发一夜之间全都白了,眼角的细纹清晰可见,背上也被这一家子事情压的驼了下来,再也不见往日神采。
出院好一阵后,在沉默和消沉中史铁生开始试着接纳这样的自己,于是他每天去家门口附近的地坛公园里散心,在这片荒芜又富饶的废弃古园里他发呆、思考、阅读、观察,是这片古园成了他心灵的秘密基地,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安静的古园包容着他的所有,在这里他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里的没
每一个人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他在文字小说里都数次提到地坛公园,“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等了我400多年。”天坛公园成就了一个作家,也安放了一颗青春失意的灵魂。
慢慢地史铁生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由母亲照顾起居,每天独自来到地坛公园,阅读、看天、思考、观察,这里都成了他笔下的风景和文字的来源,轮椅上的作家就此诞生。
有一次史铁生跟一位朋友说:“自己之所以当作家,是因为想让母亲骄傲让人看的起。”
史铁生想文字除了可以养活自己还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最好不过的事,对于有残疾的他来说作家就是量身定做的职业,这也成了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最让史铁生意难平的是他母亲的事,母亲当年一心照顾她,而处在那种状态的他,显然只陷在自己的悲痛状态中。
母亲没日没夜的照顾他,听说有偏方可以恢复行走,母亲四处就打听尝试,也就是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站起来行走。那时脾气暴躁的他只能对着母亲发火,整天沉默寡言的他对母亲更是无言。
三十岁的那年史铁生终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后来又有小说获奖了,可最让他想告诉的人却不在,那时母亲已离开他七年了。
母亲走的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那天中午母亲奔波在为他找工作的路上,回来时倒在路上被送入医院,这一倒就彻底的倒下了,史铁生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母亲看到他能照顾好自己也能养活自己,所有的苦痛都被母亲一个人承受去了,倒下后就再也没站起来永远的走了,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史铁生在轮椅上三十八年的时光,创作出无数作品,让无数人认识到这位,坚强不屈的轮椅作家在平凡世界里书写着他不平凡的人生。
人生很难,但生下来就要活下去,寻找到自己的使命,坚强而勇敢的走下去,这样的人命运一定会善待,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每个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能把困境变逆境就是不平凡的普通人,史铁生是所有人的榜样,也是轮椅上的巨人!
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
看《老人与海》这本节的时候,我会经常性的感觉到老人仿佛是海中一条久经沙场的大鱼,也许这样的形容不准确,或者说老人就是海,可却是历尽沧桑的海。老人的眼睛如文中所提一样,时间在变老,可那双眼睛却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老人与小孩都时常用谎言去修饰那穷迫的生活,小孩对老人的尊重甚至充满了崇拜,他对老人的信心有增无减,并不断地激励他、照顾他。我有时在想,老人就像一条大鱼,虽然身疲力尽,可是绝不向大海和渔人屈服。老人的身体、力量在逐渐缩小,可老人那长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促使他存有信心,能捕捉到大鱼的信心。
老人始终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他做的是别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虽然有许多人不理解他,可他照样做。老人在海中经历了太多的事,当他捕到一条大青花鱼的时候,也兴奋的嚷了起来,经过两个多月来,他没有捕到一条鱼的事实,他开始自言自语,在海上交谈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仿佛成了所有出海的渔人之间的一种品德,可老人却由于孤单也许有其他的外在因素,促成老人嚷出了自己心中的话,老人渴望遇见走失的鱼群,因为大鱼肯定会在其中,老人在八十五天的时候用大青花鱼做为诱饵,太阳在他的脑后,海岸远离了他,在他的视眼里有的只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海与那青青的山。
经过老人的努力,一条马林鱼在吃下老人的诱饵,老人灵活地握着钓丝,用他那经验与技巧同躲在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鱼做着较量。老人感觉到大鱼的重量,慢慢将手中的线放下去,经过了好一段时间,老人决定收网了,可鱼也是很精神的,在那平静无波的水上,老人与大鱼做着无声的较量。老人的汗干了,全身冷冰冰的,两方都拿对方没有办法,就这么耗着。
读到这的时候,我觉得在我们的人生当中,耐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谁的耐性好,谁就能在最后一个笑,当然信心也是基础,我从老人的身上看到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势,在那条大鱼的身上我也看到了绝不屈服的精神,而在乎两者之外的,不是别的东西,是人情,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同情。鱼并没有果断地将船撞翻或将老人拉下海而是与老人那慢慢地耗着,它仿佛通人性也许是残酷的现实让它不得不学会一种与人较量的好办法,也许是它根本没有办法。
在鱼的身上,我看到了人类身上难以看到的忠诚,当两条公与母的鱼其中一条被捉住后,而另一条却在旁边静静地守护着,直至最后看了一眼对方而冲进深海,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就像那句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聪明的代表。
老人在船上无数次地希望孩子在那里,老人将带有血的手放在海里,看它们与海水慢慢地融合,仿佛要将他自己与海化为一体一样。老人与手进行了自言自语的谈话。过了很久,鱼进行了反抗,我看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冲破水面,向老人的船攻击。死鱼被鲨鱼攻击,变得尸体难存。最后,大鱼被全吃了,老人也到达了彼岸……
老人在最后的时候梦见了狮子。回想整篇内容,老人是老了,可他却充满信心要一定捕到大鱼,结果给了他一个证明,一个在海中是强者的证明。
2。
老人与海 ” 读后感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评论,并不完全因为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尊敬的心理;因为作为名著其实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书写里,透出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的原因,诗歌和评论就因为其鲜明地个性和观点,使其成为时势英雄,最后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为时间的推移成为花瓶式的摆设。 看榕树下作者 “ 远处飘来一朵云 ” 的评论, “ 一朵云 ” 的年轻(我只是说思想),使她 / 他看到 “ 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 , “ 一朵云 ” 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写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还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 “ 大块的鱼肉 ” 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 “ 鲨鱼忽然 ……” ,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 “ 凯旋 ” 。 我最初看 “ 老人与海 ” 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 9.11 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 ……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国在越战里的结果,海明威是越战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 “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 ” , 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作品是没有局限的,作家却有局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没有局限的,作家的人却是有局限的,海明威留下思考的同时,他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话: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许多东西。很多东西,在名著里都是留下很多东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责任,我爱作家和文人,爱一切在生存的压力下不放弃思考的人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也许没有大海,就没有鱼;没有鱼,也就没有渔夫,同样也就没有折断不平凡的经历了。正因为有了大海,才让渔夫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却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鱼杀死,但又遭到了鲨鱼的袭击,贼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一切的肉体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任人摆布,但是谁又愿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 然而,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一个 “ 英雄人物 ”—— 老人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作为渔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真正的渔夫吗?而可贵的还是他却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那种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的勇气,难道不令我们佩服吗?不论是鱼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鲨鱼带走,但他始终用尽一切手段进行反击,什么也无法摧残它英勇的意志。一句 “ 我跟你奉陪到死 ” ,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回响在我耳旁。一个人把生命都压了上去,与敌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吗?我想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义的使者。在人的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存在这股破坏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环着的,喜剧的落幕,不就是悲剧的上演;悲剧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剧的再度登场。老人将大马林鱼杀死看似是完美的结果,但同时他还在 “ 酝酿 ” 这自己的悲剧。鲨鱼的袭击,就是应得的报应。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无论追求的东西是好,是坏,追求的手段是正义,还是卑劣;也许能够得到就是最好的结果吧。在充满悲剧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丝亮点,那就是孩子。孩子带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分童心,一分天真,那么世界不再总是灰色,就算当时你享有的是最后的晚餐,也不会忘记在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 “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 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题吗?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呢?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冷冷的海风里夹杂着一股血腥,也许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这些吧!
3。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爱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原先跟随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小孩,谈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别的船上去,说道:“他没多大的自信。”“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那么多天的背运之后,桑提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正因为桑提亚哥有着绝对自信,他对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宽容和理解。在这里,海明威展现了自信与宽容之间的联系。《老人与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经历。通过海明威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亚哥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
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提亚哥取得了胜利。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
2011年1月4日,北京,798艺术区,一场特别的生日聚会隆重举行,与会者近千人,聚会的主人是5天前刚刚去世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天,是史铁生60岁生日,他的朋友真正把这次聚会办成了“节日”。他们在通知里写到: 1.请不要带花圈、挽联;现场有卡片,可供寄哀思。2.可带漂亮鲜花。3.请着漂亮服装。
? 聚会大厅几乎没有灰色,清一色的热闹喜庆的大红,入口处设置了插满60颗蜡烛的生日烛台,烛台外是一圈留言的围栏,上面贴满了大家对史铁生的生日寄语。硕大的生日蛋糕不逊王子的。
?现场,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赶来的邓永林医生报告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根据史铁生的生前遗愿,他的肝脏移植给一个38岁患者,现在该患者状况良好,已经能够下床走路了。
史铁生妻子陈希米说,“感谢朋友们前来参加史铁生60岁生日聚会。过去,铁生由于身体原因,总不能尽情聚会;现在他不累了,大家可以尽兴了。 ”于是,众人含泪分享了他的生日蛋糕。
有人说,在当前轻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因为在泛娱乐时代读史铁生的作品是自讨苦吃。但正因为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不像某些作家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而一直遵循内心的指引创作,戒绝着浮躁和诱惑。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史铁生的人生准则,潜心、静心地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他最大的满足。
作家何建明说,“我们每年都会产生不少亿万富翁的作家,可究竟有多少作品能流芳百世?”;“中国作家中像史铁生这样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不多了,他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创作!”
史铁生自小便是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以至于过了许多年后,他的妹妹史岚因为户口和学籍问题难以找到学校读书时,他父亲去往史铁生从前的小学和学校领导提到了史铁生,校领导和老师们觉得既然是史铁生的妹妹,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史岚这才插班读上了二年级。
不仅幼时深受老师喜爱,后来读中学时到了清华附中,更是因着他的优秀名声大噪,成为了校园中的风云人物。他的责任心强,彼时还是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少年,只是这个优点反倒成为他后来悲剧人生的根源。
?1969年,史铁生积极响应“上山下乡”运动,暂时停学,赴往延安一带插队。在延安插队的时候,因过度劳动,他的脊髓受到损伤,腰腿疼痛。其实此时他能够申请“病退”回家养病,接受治疗。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病情也愈来愈严重。后来的一场大雨让他撑不住的,持续的高烧,农村贫匮的医疗资源,病来如山倒,他这个病,从前的隐患便都显现出来。病去如抽丝,他休养了许久,还是难以回到从前的状态了。
?1971年,他终于撑不住了,只得回京治疗。一年后,他又倒下了,生了场大病。而这次的他却没有从前那样幸运,他再也无法站起来了。那年,史铁生才二十一岁,本该是施展抱负的大好年华,他却成了家中的拖累。
?《秋天的怀念》中,他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他似乎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的心中已存死志。而命运仿佛是个残忍至极的编剧,这场巨大的劫难于他而言,仅仅是个开始。
1980年,史铁生病上加病,肾部出现了问题。此后只能依靠尿管生活,连正常排尿都无法做到。加上双腿瘫痪,就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家中亲人的帮助,更罔谈生活独立。且为了给他治病,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欠下巨额的债务。
从众人眼中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拖垮整个家庭的累赘,甚至于母亲到临逝前都未曾放下对他的担忧,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彻底地改变了原来那个温和坚毅的青年。后来,母亲去世,挚爱的女友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妥协,离开他赴去远方求学。诸类种种都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他的精神。
而尼采说过一句话,“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史铁生知道,即使命运将他的身心摧残,即便他再也无法站起,但他依然可以去坚持尝试,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巨人。
?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历经诸多困苦后,史铁生云淡风轻地写下这段话。
没有谁可以一下子接受疾病和死亡,但史铁生却是“一下子”面对了这些。先是双腿瘫痪,然后又是肾衰,然后又是脑溢血。
? 老天给了史铁生一堵坚硬的墙,却在墙上开了一道门。
这道门,就是离史铁生家不远的地坛公园。那段时间,他整天呆在地坛公园里,一呆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那段时间,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老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老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他独处、他悲伤、他观察、他思考。他把他的独处、悲伤、观察、思考写成了散文《我与地坛》。在他1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中,这篇写于1990年的《我与地坛》,在他59年的生命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与地坛》中,他用相当大的篇幅谈到他的母亲。他写道,“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他的小说发表了,他的小说获奖了,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老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生死之事,自古便是庸人、俗人备受其扰,圣人、“仙人”平淡豁达。而往往是后者,能于须臾之人生中,撷取熠熠光彩。
譬如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当下活着的时候,我都未曾透彻生的道理,何必花费时间去琢磨死亡?这是平淡。
譬如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我死后自有天地珍宝常伴肉身,日月星辰皆是无价,这样的死亡,我又有什么不满足呢?这是豁达。
而今日的主角,不必穿梭千年光阴去窥测他的人生乃至精神。他亲近得仿佛就是生活于街坊的普通人,却又因着他跌宕的人生得以成就那份不平凡的灵魂。他是史铁生,一位职业是生病的业余作家。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带着浅淡的微笑,携着过往几十年的腐草枯叶,揣着心中的似锦繁花,跨越了那个只属于他的节日。他是精神上的巨人。
他的灵魂终于不会再被躯壳束缚,他在那场关乎生死的盛宴中,真正得到了解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