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成祖朱棣是什么时候攻破南京的?

2.明朝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一次血腥的江山易主事件?

3.在“金川门之变”中,守城的二十万将士为何不战而降?

4.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明成祖朱棣是什么时候攻破南京的?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朱棣攻南京城

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六月起兵造反,从北平率军南征,到建文四年六月正式攻陷京师南京,用了整整四年。史称“靖难之役”。

这四年里,朱棣有胜有败,时有艰难曲折。

他造反时兵力不多,但是他有雄才大略,加之朝廷旧部很多人归顺了他,从而成全了他的大业。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以叛臣的身份,从北平出发,一步步地南征,最终攻陷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京师南京,登上皇帝宝座的。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大力削藩,以维护中央集权。

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在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看到这种不利形势,如惊弓之鸟,便加紧活动,暗中厉兵秣马。

建文帝安排文臣武将接管北平的政务,并在北平附近屯兵,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以加强对燕王朱棣的防范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建文帝下诏削夺朱棣王号、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逮捕朱棣。

于是,朱棣用计策调集兵力,占据北平。随即,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南下。

从此,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拉开战幕,史称“靖难之役”。

战事初期,因为北方的很多将领是朱棣的旧部,因而不少人降靠了朱棣。朱棣的南征势如破竹。

建文帝派太祖朱元璋的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30万大军讨伐朱棣,却遭遇连败。

随即,建文帝以勋戚李景隆替代耿炳文领兵。结果还是抵挡不住朱棣的兵势。

于是,建文帝被迫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以缓和朱棣的兵势。

建文二年,朱棣围攻济南时失利。建文帝改命盛庸替代李景隆领兵,在山东东昌战役打败朱棣。朱棣在山东战场接连失利,便退守。

建文三年,建文帝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朱棣的军队再度南下,接连打败朝廷的军队。随后,双方在河北、山东一带展开了拉锯战。

建文三年底,京师南京的内臣向朱棣告密空虚可图,于是朱棣改变战略。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节节胜利。攻近扬州时,建文帝派人商谈割地求和,但朱棣没答应。

六月,江防都督陈瑄率舟师投降朱棣,朱棣率军渡江,攻下镇江,直逼京师南京。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则打开城门投降,南京城陷落。建文帝不知所终。

随后,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也即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一次血腥的江山易主事件?

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役,我们都是很熟悉的。那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一次争夺帝位的斗争。而之所以说靖难之役是十分的血腥的,其实不仅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不过也有人说朱允炆是下落不明)。因为除此以外,在靖难之役当中掉的人是很多的,再加上朱棣在进入南京之后大肆的杀戮(尤其是那些曾经为朱允炆出过计谋的文臣武将,更有人被诛灭了十族)。

靖难之役对当时的社会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这样悲惨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而原本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喜爱,直接让朱标的儿子、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了。而这时候,其他的藩王就不认可了。他们在想自己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要让一个小辈去当皇帝?因此在建文帝元年,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

但是可惜的是,朱允炆虽然派出了老将耿炳文,但是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导致自己方面的主力军队不断被朱棣歼灭,而朱棣又采用了灵活的技巧,经过几次大战已经把南军的主力消灭的差不多了,最后朱棣成功的在建文四年攻下了南京。而建文帝他本人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也有人说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宫,从此成为了一名僧人,亦是有人说建文帝他坐船去了东南亚。

不过不管怎么说,朱棣是最后的胜利者,是为明成祖。在朱棣即位之后,他大肆杀戮,清洗朝中朱允炆旧党。再加上之前于靖难之役的人,据说前后伤人数多达数十万。

在“金川门之变”中,守城的二十万将士为何不战而降?

金川门之变直接使得燕王朱棣的叛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城高池深的南京城,使靖难之役得以成功,朱棣成功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自己当了皇上,变成了永乐皇帝。1402年过关斩将的朱棣挥师向明朝都城南京进军,六月初三打过长江,占领镇江之后,驻守在南京附近的龙潭。

朱棣不敢轻易攻城,因为南京城,众所周知,是朱元璋花了20多年建造的非常坚固的城池防御设施,全城120里,外郭有16道城门,内城还有13个城门,况且城内还有20万数据。鉴于济南一战,燕王军队鲁莽攻城,铁铉率残兵给予其重创,损失惨重的教训,朱棣不敢立即攻城。结果却由于金川门之变,城内的建文帝居然没有组织居民守城,南京城门不战而开,朱棣大军纷纷涌入。朱棣成功夺取了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

当朱棣大军到达南京城下的时候,建文帝的朝臣们开始军心浮动,有些人主张撤到浙江沿海一带,有人主张撤到湖南、湖北一带。唯有方孝孺力主守城。方孝孺认为现在南京城高达建筑,城内有20万守军,粮食充足,最主要的是外面还有两股援军,一股在凤阳,一股在淮南。20万守军坚持一段时间,等到援军到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文帝是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的。为了能够稳住朱棣,建文帝使用了缓兵之计,接连派出了大臣李景隆、安王、谷王等皇叔以及自己的母亲出城跟朱棣议和。

朱棣是绝对不会接受议和的,不会让到手的鸭子从嘴边飞掉。金川门之变是因为建文帝团队内出现了叛徒。建文帝最信任的人背叛了他,一个是李景隆,他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另一个人便是谷王朱惠。这两个人趁出城谈判之机,跟朱棣达成了协议。此二人守卫的是金川门,6月13日当朱棣大军到达金川门的时候,他们就打开了大门,让朱棣大军堂而皇之进入南京城。20万明朝守军顿时毫无斗志,顷刻瓦解。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发生在明朝的靖难之役,其实与发生在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地方藩王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只不过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成功了,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建文帝削藩引发的,实际上还是分封制导致地方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引发的。

朱元璋在生前把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继承人,这多少让他还健在的儿子们不满,比如燕王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最英勇善战,而且军功很多,又是镇守在明朝最北的边境防御蒙古的,手上有十万边防军,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

除了朱棣,朱元璋几乎所有的儿子都被分封为藩王,而且都有或多或少的兵权,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朱家子弟共同拱卫明朝,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这些藩王的存在让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视作帝位最大的威胁。

朱允炆年轻气盛,从政经验不足,而那些镇守四方的藩王都是建文帝朱允炆叔叔辈的人物,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也许还没上台他就在计划了,只是碍于朱元璋的存在,朱允炆的削藩没有错,但是,他的削藩太过急躁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朱允炆上台没几个月,就一口气削了掉了五个藩王,他的原则是:先弱后强。先把势力弱的藩王削掉,再对势力强的藩王动手,一年之内削掉了五个藩王,其中四个被贬为庶人,一个被逼自焚而,朱允炆对待自己叔叔的手段一点也不弱势,而是强势和雷厉风行。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藩王也会知道年轻的建文帝下一步会做什么了,而且这么严厉的削藩手段简直就是逼着藩王造反,被削掉的五个藩王就是榜样,不是被贬为庶人就是被逼自杀,没有第三条路,想想看,从王爷到平民或者罪人,如此大的人生落差,有几个王爷会心甘情愿的,所以朱棣的反抗并不奇怪。

朱允炆在削夺五个弱势的藩王,也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朱棣甚至通装病和装疯以麻痹朝廷,等到朱允炆向朱棣下手时,朱棣已经有所准备,当朝廷准备派兵抓捕朱棣时,朱棣率领800勇士起兵,当即斩杀了燕王府中亲近朝廷的官兵,然后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在朝廷征发大军攻打前,朱棣还扫清了北平外围忠于朝廷的城池,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拥兵数万。

即使如此,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朱棣仅有燕王封地及周边城池,而朱允炆却是正宗的大明天子,坐拥除北平及周边之外所有的地盘,真比实力的话,朱允炆的硬实力是朱棣的十倍,而且朱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皇帝,有着正统的名义,在名义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但是,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朱棣的成功除了军事上的成功,还有政治上的成功,所谓军事上的成功就是朱棣成功攻入了明朝都城南京城,而政治上的成功就是朱棣争取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支持,比如南京空虚很有可能就是朱允炆身边的人告诉朱棣的,然后朱棣就率军来了一次斩首行动,放弃与朝廷军队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选择直接攻打南京。

当朱棣大军到达南京时,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城的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朱棣没攻城就直接进入了南京城,这也就注定了朱允炆的失败,因为南京城空虚,忠于朝廷的军队都在北方与忠于燕王朱棣的军队在对峙,都没有想到朱棣敢孤军深入南京偷袭得手。

朱棣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不知去向,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成功了,朱允炆失败了,然后整个明朝天下不需要朱棣一城一池地争夺,全部臣服于朱棣,包括之前还在跟燕王军队对峙的朝廷军队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的皇帝朱允炆失败了,朱棣的战略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朱允炆没了,自然全天下都臣服了。

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臣服呢?

朱棣在攻入南京前 ,真正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北方一部分地区,总体控制地盘不到明朝总国土的十分之一,就算加上都城南京也是如此,即使如此,仍然天下臣服,有几个原因:

一、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叔叔与侄子争夺帝位。

虽然靖仅之役的引发是削藩,但是战争一开打,就转变为帝位之争,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这是老朱家的叔叔与侄子在争夺皇帝之位,这是朱家的家事,外人一般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观望,然后再投靠胜利者。

为何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呢?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朱棣和朱允炆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万一站错了队,那可是杀身之祸,祸及三族的重罪,所以观望是最好的选择,别说明朝的地方官了,就是朱允炆朝廷中的官员,在朱棣进南京后,都表示拥戴。

因为不拥戴的,都会被杀,比如方孝孺不愿意投靠朱棣,被诛杀十族,没有人愿意,只能跟着投靠朱棣。

二、整个天下没有人比朱棣的实力更强了。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朱棣一战一战打出来的,朱棣的实力从起兵之初的800人,到攻下南京后至少也有十余万人,整个天下没有人能与朱棣争天下了,连皇帝朱允炆都失败了,还有谁呢?

明朝初年镇守边境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戚,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但是宁王朱权已经被朱棣控制了,朱棣算是天下最强大的藩王,朝廷都不是他的对手,谁有实力跟他斗,朱棣虽然没有控制全天下,但全天下没有人有实力跟朱棣争,南方尽管有很大的地盘,但他们只能忠于靖难之役的胜利者,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再说说明朝的军制,明朝的军队包括京军和地方军,京军就是拱卫生都城朝廷直属军队,在几年的靖难之役中,这批军队大部分败给了朱棣,一部分投降了朱棣,京军基本上在朱允炆手中覆没了,而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卫军和民兵,边防军就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所率领的军队,而卫军与民兵已经大量被朱允炆征召对抗朱棣。

所以尽管朱棣没有征服大部分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已经无兵可用,朱允炆在南京时还在等他派出去官员到地方招兵,但没有回来,即使有,也是失败,全国的军队不是控制在朱棣手上,就是被朱棣打败,谁敢反朱棣,只有投靠朱棣了,所以尽管朱棣只控制了全国很小的地方,但天下的局势已经明朗了,就是拥立朱棣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