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琼华岛有大量太湖石堆砌的景观,北海公园琼华古洞
1.忽必烈建造的御汤池,连乾隆皇帝都不识
2.燕京八景 是哪八景
3.北海九龙壁建于什么时候?
传说,浩瀚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叫做蓬莱、瀛洲和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统一我国之后,曾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是一无所获。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山,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来建造宫苑。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
而发源于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纳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经北京和天津之后进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迁之后,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岛名为“瑶屿”。地势像极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为历代皇室看中的风水宝地。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的“白莲潭”建立了“瑶屿行宫”,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
据《辽史》记载:
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
《洪武北平图经》中记载“琼华岛辽时为瑶屿”,都可以证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国灭辽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扩建了“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间,金世宗完颜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园建造了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为中心,修建了大宁离宫。
又将挖湖的泥土用以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从这个时候开始,以瑶屿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就逐渐形成了宫苑的格局。
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了“广寒殿”等建筑。
1260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国的第五任“大汗”。由于向南夺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亲信霸突鲁和刘秉忠的建议,决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于1215年被蒙古军队彻底摧毁,忽必烈纳太保刘秉忠的规划,选择以金中都东北郊外的大宁宫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经常住在大宁宫。
在建设元大都期间,曾在永安寺遗址中残存的“释迦舍利之塔”塔基下,发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铁塔,铁塔中有一铜瓶,瓶中存有释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为奇特的是,瓶底还有一枚铜钱,钱上铸有“至元通宝”4个字。忽必烈闻知后大为高兴,因为他的年号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铜钱居然已有“至元”的年号,这岂非天意昭示,他这个“至元皇帝”确系真命天子吗?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国策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佛教圣物佛舍利的出现,更有利于推行“以佛治心”的国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帝师”,接受过八思巴举行的“金刚灌顶”仪式,他希望借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当然也是在借崇佛来强化西藏对朝廷的归顺。
为了供奉佛教圣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中明确指出:
恒虑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为基,莫如起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
因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所以他选择了帝师八思巴推荐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来负责永安寺白塔的设计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译音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成的小颗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样式来源于古印度。
阿尼哥设计建造的藏式佛塔白塔,塔身的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所以又叫“覆钵式塔”。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叫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十三天”。
“十三天”是塔的等级标志,说明这是供奉佛舍利的佛塔,而不是一般的塔。白塔顶部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上有铜制的“日”、“月”、“火焰”,宝顶下是铜铸的华盖,其边缘悬挂14个铜钟,华盖表示对佛的尊崇。
华盖直径9.7米,华盖周边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花纹的华幔,每片华幔下悬挂一个铜质的风铃。
华盖之上是一座高约5米,重约4吨的铜质空心镏金的宝顶,形状像个小塔,是全塔的最高点。整座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塔身上还刻有许多佛像。
当藏式佛塔的样式固定后,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圆,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华盖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藏式佛塔也称“喇嘛塔”,通体银白,表示清洁、纯净和心诚。
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塔建成后,还要在塔身、塔基内装入大量佛教法物、珍宝,工程才算圆满,塔才产生“灵性”。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的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从1264年至1271年,忽必烈曾三次扩建琼华岛,并重建了广寒殿。
重建之后的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是帝王朝会的场所。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并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
渎山大玉海是当时元代的一种玉器,又名玉瓮和玉钵。器体呈椭圆形,高0.7米,口径在1.3米和1.8米之间,约重3500千克。
渎山大玉海的玉料为青灰夹生黑斑色,产自南阳。玉海外壁雕饰着隐起的汹涌波涛和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螺等不同动物和海兽,1265年完工之后,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安置在元大都琼华岛的广寒殿中。
后来,渎山大玉海一度被移置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到了1745年,乾隆帝命人将渎山大玉海迁于后来建造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并建亭保护。
同时,忽必烈还建造了一座玉制的山,殿顶悬挂着玉制的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由此可见,元朝时期的广寒殿宏伟浩大,构思巧妙,奢华无比。
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瑶屿改称“北海”。后来,又以万寿山为中心,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御园。
北海公园牌坊
忽必烈建造的御汤池,连乾隆皇帝都不识
北海公园是园林。
园林,按构成分为大内御园、离宫御园、行宫御园。大内御园就是皇宫的后花园;离宫御园,指的是近郊供皇帝短期驻跸用御园;行宫御园,就是处于远郊,皇帝长期居住并处理朝政的地方。北海公园正是经历了从行宫到离宫再到帝王后花园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北海公园在辽代名金海,水中有小岛名瑶屿,辽在此建“瑶屿行宫”;金代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元将此处作为帝王朝会之处。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御园;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
清朝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成为北海标志性建筑。乾隆年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
清乾隆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宫苑,先后建成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总之,历史上的北海是辽代的行宫、金代与元代的离宫、明清两代的帝王御花园。
北海公园历史沿革
北海公园原为辽燕京城东北一片湖泊,名金海。中有小岛名瑶屿,辽在此建“瑶屿行宫”。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宗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亦称太宁宫)。
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宫苑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元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作为帝王朝会之处。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今北海团城内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并建有一座玉制山,殿顶悬挂玉制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
至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御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海公园
燕京八景 是哪八景
元代忽必烈的御汤池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西坡,一处在阅古楼的后面,另一处在亩鉴室的后面,这两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御汤池一直鲜为人知,就连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也清楚其功用。
御汤池中央的烟云尽态亭
说到御汤池,人们自然会想到陕西临潼的华清池。由于骊山西绣峰下有温泉暴涌,长流不枯,自西周时,周幽王就曾借西绣峰姿和温泉之水,在山下构筑了宏伟的离宫。秦代的时候,秦始皇曾在这里修筑了骊山汤。唐代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又在这里营建了御汤宫,后易名华清宫。著名的九龙汤、贵妃池就建在山腰林荫处。其实,北京也有近似于华清池的御汤池。
元代忽必烈的御汤池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的西坡,一处在阅古楼的后面,另一处在亩鉴室的后面,这是两处开放的地域,随时可以游览参观。遗憾的是,两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元代御汤池一直鲜为人知,就连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也不清楚历史上这两个池子是干什么用的。于是,乾隆皇帝就凭借着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命人在阅古楼的后面御汤池上修建了一座亭子,称为:烟云尽态。以赞美古人利用破碎的太湖石,在酣古堂下堆叠的山石神态。乾隆皇帝又命人在北侧不远的御汤池前,利用古代建筑的基础修建了亩鉴室。而且还在南侧御汤池供水室的上面,修建了水精域,沿山坡而下又修建了甘露殿、琳光殿、回廊及牌楼等,形成了琼华岛西坡新的景观区域。乾隆皇帝还特意为施工中发现的古井撰写了一篇《古井记》,但对于御汤池并未提及。
其实,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在琼华岛山左边数十步,柳荫之中有浴室,前面有一个小殿。由殿后面左右入口而进是九间用玻璃建造的宫殿,极为透明,宫殿与石窟洞穴相连,道路曲折,甚至使人很难找到出口。中间的屋中设有一个仰头的盘龙,龙嘴吞吐出的水柱上悬浮着一个圆球,吐出的都是温水,九间宫殿中的水都是相通的,流动不止,还有香雾从龙口中不断吐出,奇妙的构造令人无法分辨。这些都是古人对北海御汤池的详细描述。这些描述又都与西安华清池中的五座御汤池有十分相似之处。然而,由于琼华岛西坡地域狭窄,这里只建筑有南北排列的两座御用汤池而已。
在《元氏十三世祖记》中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秋七月,在琼华岛西侧建造温石浴室,汤池的后面有万丈井,深不可测。
在《元氏掖庭记》中也记载:漾旁有一潭曰香泉潭,至上已上,则积香水以注池,池中又置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物,嫔妃沐浴之余,则骑以为戏。或持兰蕙,或击球筑,谓之水上迎祥之乐。惟小娥体白而红,著水如桃花含露,愈增妍美。帝曰:此禾桃之女也。因呼赛桃夫人,宠爱有加焉。这里的意思是,为了迎合皇帝的欢欲,在汤池与妃嫔们的沐浴之时,设置了各种设施和内容,以使妃嫔们与皇帝之间可以产生互动,通过活动迎取皇帝的欢心,这就是所谓的水上迎祥之乐。这也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沐浴情况极为相似。
所谓的温石浴室,就是古代的浴,古代鞑靼人给鹅卵石块加温后,在热石块上浇水,形成热蒸汽,熏蒸身体,以达到洗浴的目的,这就是温石浴。随着元代帝王统治区域的扩展和转移,这种古代就流行于干旱地区的洗浴方式也普遍流传开来。而且,元代皇帝在琼华岛上建筑设计浴室的时候,也融会了唐代咸阳汤泉宫唐太宗御用汤池的某些设计手法,即用巨石砌的大型汤池,在汤池上建筑起与洞穴相连的玻璃宫舍,并且将洗浴与相结合,既在洗浴中,又在中洗浴。与唐代咸阳汤泉宫不同的是,北海没有温泉水,因此只可以温石浴解决问题。
虽然元代的汤池、古井尚在,然而,温石浴室中放置的鎏金宝瓶、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物以及仰首而吞吐一丸于上的盘龙早已不得而见,九间透明相通的浴室也随着几百年历史的变迁而杳无踪迹,只留下两座汤池和一口古井,成为元代温石浴室的最后遗迹。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元代御汤池相当大,御汤池上作为给排水系统的龙口尚在。当年如何满足这样大量的热水供应?帝王后妃沐浴时的香水从何而来?洗浴时的香雾到底怎样从龙口中喷出?现在仍是一个个谜团。
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在元代御汤池的中央建筑了一座八角形小石亭,称为烟云尽态亭。乾隆皇帝在烟云尽态亭诗中写道:
玉泉昔日此垂虹,
史笔谁真感慨中;
不改千秋翻趵突,
几曾百丈落云空。
廊池延月溶溶白,
倒壁飞花淡淡红;
笑我亦尝传耳食,
未能免俗且雷同。
在这首诗中赞颂的就是乾隆皇帝坐在汤池中的小亭中看到的景致。
北海九龙壁建于什么时候?
燕京八景的说法始于金代,当时的八景指: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和居庸叠翠。
之后元明各朝的八景名称基本大同小异,到了清朝,乾隆御定八景为:琼岛春阴,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台夕照,并且于各景点设立石碑,这就是今天常说的燕京八景,下面分别说说八景御制碑的现状。
琼岛春阴碑位于北海公园内,具体位置在琼华岛东侧,从公园东门进入过了陡山桥右拐就是。正面是琼岛春阴四字,背面有御制诗一首: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
西山晴雪碑位于香山公园内,朝阳洞山路的右侧,离半山亭不远,正面题西山晴雪,背面有诗一首: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此碑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因位置较偏,背后有涂鸦痕迹。
蓟门烟树景色也早无存,而且具体位置争议很多,但是石碑还在,位于现在的蓟门桥元大都遗址公园内的土城上。此碑较之北海香山的要简陋的多,而且风化严重,字迹不清。
卢沟晓月碑位于卢沟桥,保存完好,并且恢复了碑亭。八景中以卢沟晓月最为赏心悦目,当然最好是八月十五的晚上来卢沟桥赏月。
目前为止八景中唯一失踪的御制碑是居庸叠翠,如今居庸关景区所立的石碑都是新做。
金台夕照的具体位置历来说法很多,到了乾隆时期地点被定在朝阳门外,并立碑记之,金台路等地名就是由此而来。可惜后来古迹不存,无人知道确切地址,直到后来CBD修建某中心时石碑才被挖出,并被立于原处,正面为金台夕照四字,背面有诗一首: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荒台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辜然高望想流风。
八座御制碑中有两座是一般百姓看不到的,一座是玉泉趵突碑,此碑位于静明园内,也就是传说中的玉泉山,此为禁地,可以从颐和园西堤远观一下。
最后一景是太液秋风,此景其实和北海挨着,在中海,水中有一凉亭叫水云榭,中间立着御制碑。背面有诗一首:微见商飔苹末生,镜栏玉蝀影中横。非关细雨频传响,何事平流忽有声。爽入金行闾阖表,波连瑶渚趯台瀛。高秋文宴传佳话,已觉犁然今昔情。此碑最为神秘,四面临水,目前还没有见有御碑照片传出。远观此景的最佳位置在北海团城。
综上所述,清乾隆所定燕京八景其实只余六景,金台夕照和蓟门烟树名存实亡。而八景御制碑如今还有七座,居庸叠翠碑不知去向。
扩展资料:
燕京八景得名于金代明昌间,金章宗在山河见游走、吟诗,从燕京风物中选出八景,并亲子题字,“玉泉垂虹”、“卢沟晓月”最初的匾额都是他亲手题写的。
而后江山几度易主,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还集结了十三位翰林官员,以诗歌唱和的形式,吟咏北京八景,并绘制了《北京八景图》。?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历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乾隆皇帝不仅钦定了八景名,并为燕京八景树碑立传,为八景逐一赋诗。
燕京八景的出现,对北京的旅游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地区园林建设的发展北京地区的现代园林、庭院绿化借鉴了燕京八景的风格进行建造。
参考资料:
在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最有特色的一座,就是北海公园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
北海九龙壁建于1756年,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25.5米,高5.6米,厚1.6米。
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其造型之生动,色彩之艳丽,工艺之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少见的珍贵作品。它是大西天经厂门前的影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九龙壁体魄巨大精美,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和明月图案,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9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蛟龙浮雕。
这些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皓月当空流云图像。
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庞殿顶,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424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使其在整体上达到了色彩绚丽,古朴大方的境界,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精品。
北海九龙壁除了壁前壁后各有9条醒目的戏珠蟠龙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筑构件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
九龙壁顶呈“庑殿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前后各有9条龙,垂脊左右各有,正脊两侧有两只吞脊兽,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这样5条脊上就有30条龙。
往下每块瓦当下面镶嵌的琉璃砖上,也各有,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块,陇垂251块,龙砖82块,加上跃于云雾之中的18条蛟龙,就有633条龙了。
在正脊两侧“吞兽脊”下,东、西还各有一块“圆饼形”的瓦当,上面也各有。这样算来,北海九龙壁上总共有635条龙。
北海九龙壁可谓是“龙之壁”,这上面的龙不仅颜色各异、形态不同,而且数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站在此壁前,你几乎分不清哪里是龙,哪里是墙壁,真有“龙在墙中,墙在龙中”的恍惚感觉。
画舫斋位于北海东岸,建于1757年,这是掩映在山林中的一处独立院落。前殿为“春雨淋塘”,院落中有水池,又叫做“水殿”。院落北部为正殿“画舫斋”。东西各有一处精巧别致的院落,东为“古柯亭”,西为“小玲珑”。
古柯亭位于画舫斋东北隅,亭内有古槐一棵,相传为辽、金时代所植。此处环境幽雅清静,后来的光绪皇帝曾在这里读书。
整个画舫斋朱廊环绕,结构精巧,环境别致,形似停泊在北海湖边的一条大船,原引用欧阳修的《画舫斋记》而造其形,所以得名为画舫斋。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因其前后临水,诗云“临池构屋如临镜”,故称镜清斋。镜清斋在北海北岸,临近天王殿。1757年建造,全园面积为4700平方米,园内水池横贯,山连绵,三个区域,似分又合,浑然一体,是古典园林的精品,也是皇太子的书斋。
镜清斋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
静心斋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到点景之妙。
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
该处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
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后来的1885年,慈禧太后曾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的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达静心斋的大门。
静心斋的北部是规模宏阔、堆叠巧妙的山石景观,其山上石头的形态各异,精巧美观。
整个山石景色,是仿中国山水画笔法叠石,这无异于用实物造就了一幅真实的水墨山水画。太湖石山是北海公园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海公园九龙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